傈僳族服飾
傈僳族的服裝、服飾美觀大方,富有民族和地區特色,反映出傈僳族人民的聰明才智和美學觀。新中國成立前,怒江地區的傈僳族服飾服裝用料基本上是清一色的麻線織成的,只有少數富裕人家和上層人物才穿得起棉布製作的服裝。服飾多以銅環、瑪瑙、海貝殼或銀幣等,飾物雖美觀大方,但因多為名貴之物,平常人家無力佩戴。
新中國成立後,隨著傈僳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,傈僳族的服裝、服飾變化也非常大,服裝用料從過去清一色的麻布改為以棉布為主,麻布、呢、絨、綢緞、棉布、化纖,花樣繁多;飾物也花樣齊全,既便宜又大方,適合廣大傈僳族群眾佩戴、使用。
傈僳族涼山州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——
傈僳族服飾
維西縣境內居住著傈僳、納西、漢、藏、白、普米、彝、怒、獨龍等十多種民族,各民族大雜居、小聚居,形成了多元民族文化。其中傈僳文化在這裏枝繁葉茂,內容十分豐富,在眾多的民族文化中,傈僳族傳統服飾極具特色,是傈僳族文化發展歷史的象徵,具有很高的保護和傳承價值。
傈僳族在歷史上均經歷過刀耕火種、遊牧、採集的生活,所以他們的服飾體現了生活習俗,同時也保留了古羌族服飾的各種遺蹟。最初的傈僳族服飾是用自己種的麻、棉來作為原料紡織而成,不加染色,質地粗糙。如今,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,還取了羊毛作為原料,添加了服飾顏色的種類,製作出的服飾也就更加絢麗多彩。
傈僳族世居於雲南、四川等西南地區,屬山地農耕民族,因所穿麻布衣服的顏色不同,又分為白傈僳、黑傈僳和花傈僳,分布在德昌縣境內的傈僳族為花傈僳。早在元代,德昌路所轄的威龍、普濟兩州(今屬米易縣),即有傈僳族人居住,德昌縣現建有兩個傈僳族鄉(金沙鄉和南山鄉),有傈僳人口6000余人,約佔四川省傈僳族總人口的三分之一。
《涼山彝族自治州地方誌》記載了關於傈僳族服飾的內容:服飾獨特,色彩鮮艷而古樸,材質為蕁麻手工織品,傈僳族服飾皆由傈僳婦女精心縫製。傈僳人很早就使用火草、火麻、棉、竹、羊皮、毛、銀等製作服飾。用麻、火草捻成線後,混合紡成布製作女性衣裙、男性衣褲和挎包;用棉、毛線織成黑、藍色頭帕和腰帶;用羊皮製成羊皮褂衣;用銀製成手鐲;用竹篾編製成女性頭包架。
「獐獠」是傈僳婦女喜愛的飾物,也是傈僳族的珍貴飾品。過去,能幹的獵人捕殺雄獐,取其獠牙,贈予妻子或情人。巧手的女子將獐獠包上銀邊,用彩色絲線串彩色珠子作為飾品掛於胸前,所佩的獐獠越多,越是光彩,並且將其留傳給兒女珍藏。
傈僳族服飾古樸而大方,男子服飾流露出英武豪放的氣質,粗狂寬博之美;而女子服飾手工精細,穿著婀娜多姿,是一種典雅秀麗之美。傈僳族服飾是信仰、藝術、審美意識等的集中體現,因地域不同出現差異,尤其是刺繡工藝精湛,集中反映了傈僳族的價值觀和審美意識。
圖片來源: 網上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