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白族服飾

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,以白色衣服為尊貴。大理一帶的男子多穿白色對襟衣,外套黑領褂;腰繫鹿皮或繡花兜肚,下著藍色或黑色長褲。女子服飾則各地不同。大理地區多穿白上衣、紅坎肩,或是淺藍色上衣、外套黑絲絨領褂,右掖結紐處接“三須”、“五須”銀飾,腰繫繡花短圍腰,下着藍色寬褲,足穿繡花“百節鞋”。未婚婦女編獨辮盤於頂,已婚者改為挽昌。

白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——
白族扎染技藝

「巧手扎锦绣,靛蓝染春秋」,來自草木的藍,在白布上浸染出山川、風物、傳說、民俗,是傳承千年的中國文化縮影,折射出一個民族獨有的風情。大理白族扎染工藝,唐朝時已在民間流行,而今不僅是寶貴的中國文化遺產,亦為當地民眾鋪就「非遺+產業」、「非遺+旅遊」的別樣脫貧路,兼具實用和美觀的產品透過電商走出大山,古老的工藝和染坊吸引大批遊客到來,帶來百萬收入。

白族扎染技藝,雲南省大理市地方傳統紡織品染色技藝,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。
扎染古稱“絞纈”,是中國一種古老的紡織品染色技藝。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紡白布為原料,染料主要是植物藍靛(雲南民間俗稱板蘭根)。

 

扎染古稱「絞纈」,是我國一種古老的紡織品染色技藝。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周城村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的大倉、廟街等地至今仍保留著這一傳統技藝,其中以周城白族的扎染業最為著名,被文化部命名為「民族扎染之鄉」。

  

據史書記載,東漢時期大理地區就有染織之法。唐貞元十六年,南詔舞隊到長安獻藝,所著舞衣「裙襦鳥獸草木,文以八彩雜革」即為扎染而成。明清時期,洱海白族地區的染織技藝已到達很高水平,出現了染布行會,明朝洱海衛紅布、清代喜洲布和大理布均是名譟一時的暢銷產品。近代以來,大理染織業繼續發展,周城成為遠近聞名的手工織染村。

  

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紡白布為原料,染料主要是植物藍靛(雲南民間俗稱板蘭根)。扎染的主要步驟有畫刷圖案、絞扎、浸泡、染布、蒸煮、曬乾、拆線、碾布等,技術關鍵是絞扎手法和染色技藝,染缸、染棒、曬架、石碾等是扎染的主要工具。白族扎染品種多樣,圖案多為自然形的小紋樣,分布均勻,題材寓意吉祥,具有重要的美學價值和實用功能,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好評。

  

大理白族扎染顯示出濃郁的民間藝術風格,一千多種紋樣是千百年來白族歷史文化的縮影,折射出白族的民情風俗與審美情趣,與各種工藝手段一起構成富有魅力的大理白族織染文化。

  

但是,當前產業化的趨勢使部分傳統扎染技藝走向消亡,原有的民間特色開始退化,污染問題日益突出,市場經營滋生了對經濟利益的過度追求,植物染料板蘭根供不應求。在此情勢下,白族扎染技藝的傳承受到困擾。只有認真解決上述問題,才能促進大理傳統白族織染技藝的傳承和發展。


2006年5月20日,白族扎染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

白族服飾2.jpeg

圖片來源: 網上圖片

whatspp-1076x1076.png
ConnectAR_logo-removebg-preview.png
地址

香港九龍觀塘興業街4號The Wave 10樓

保持聯繫

+ 852-6751-0826 電話或WhatsApp

hello@snappopapp.com

© 2016 - 2022 ConnectAR 有限公司

bottom of page